医疗器械法规的协调是全球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,主要通过以下国际和区域组织实现:
GHTF/IMDRF(全球协调工作组/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论坛)
作为全球医疗器械监管的核心协调组织,GHTF(现IMDRF)致力于推动各国医疗器械监管标准和技术要求的一致性。
重点推广基于风险的医疗器械分类体系和通用技术文档模板(STED)。
AHWP(亚洲协调工作组)
聚焦于亚洲地区的医疗器械监管协调,促进地区内法规的一致性和能力建设。
提供成员国在GHTF/IMDRF框架内实施和推广标准化法规的支持。
ACCSQ-MDPWG(东盟商品服务贸易协调委员会-医疗器械产品工作组)
负责推动东盟区域内医疗器械法规的一致性,确保医疗器械产品在东盟市场的顺畅流通。
制定并推广统一的东盟医疗器械监管框架,包括《东盟医疗器械指令》(AMDD)。
二、东盟医疗器械法规协调的成果
东盟医疗器械法规协调通过以下措施达成了区域一致性:
通用申报档案模板(CsDT)
为医疗器械注册制定统一的申报档案结构和要求,简化了各国注册流程。
CsDT涵盖医疗器械描述、技术文件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、临床评价和风险管理等关键内容。
质量管理体系要求(ISO 13485)
要求所有医疗器械制造商在设计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施符合ISO 13485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。
ISO 13485成为进入东盟市场的基本合规要求。
东盟上市后监管
建立统一的上市后监测体系,确保医疗器械在市场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该体系包括不良事件报告、产品召回和市场监督等内容。
东盟警报系统
在东盟范围内建立快速响应机制,针对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、产品缺陷和安全隐患提供及时通报和协调处理。
有效提升了区域内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能力。
东盟医疗器械指令(AMDD)
AMDD是东盟医疗器械法规协调的核心文件,提供统一的法规框架。
明确了医疗器械的分类、注册、上市后监控、进口要求等内容,促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法规协调和市场准入。
三、印尼医疗器械法规的协调现况
印尼作为东盟成员国,积极参与区域内医疗器械法规的协调进程,并在国内实施以下措施:
法规框架与医疗器械分类
印尼医疗器械法规体系以AMDD为核心,遵循基于风险的分类方法,将医疗器械分为A(低风险)、B(中低风险)、C(中高风险)和D(高风险)四类。
对高风险产品(如植入器械)实施严格的注册和监管要求。
注册要求与流程
医疗器械注册要求制造商提供符合CsDT的申报档案,包括产品描述、风险管理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证书(ISO 13485)。
注册流程包含初步审查、技术评估和最终批准,注册证有效期通常为5年。
上市后监管与警报系统
印尼建立了完善的上市后监管体系,包括不良事件报告、召回管理和市场监督。
通过东盟警报系统与其他成员国共享信息,及时应对区域性医疗器械安全问题。
进口与分销管理
外国制造商必须通过印尼本地授权代表(LAR)提交注册申请,并符合进口法规要求。
所有进口医疗器械需通过印尼卫生部下属机构进行检验和认证,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。
C类医疗器械,印尼注册仅耗时两个月,0发补办好。欢迎各位前来咨询洽谈